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公布的資料,1997年至2023年期間,65歲及以上人口(即長者人口)增加逾倍至168萬人,佔總人口的22.4%,而居於安老院舍的長者有79,100人,多數末期病人希望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照顧,儘管許多人最終仍在醫院去世。最近,政府在憲報上宣布,自2024年6月3日起,若安老院舍的院友在生前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並在離世前14日內接受註冊醫生的診治,且死因證明書顯示死因為自然,則該死亡個案無須呈報死因庭。這一新安排將使居住在院舍的末期病人更容易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中離世。
承蒙「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自2021年成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經濟有困難的末期病患長者提供短期住宿服務,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該中心在2021年至2024年間已照顧了504名長者並他們的家屬,提供13332人次的靈安護理服務,而自居處離世條例修訂後,已有三名長者在頤養院安詳離世。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表示︰「2021年我們成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了填補社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設備來促進晚期關懷的問題,中心提供一個高質素的靈安晚期院舍照顧服務,並且香港的社區/院舍服務對同工晚期關懷的知識、訓練和資源不足,故此我們除了訓練本院同工,還舉行了7次公開講座(合共940人次參與),並為95位公眾人士提供靈安義工培訓等,同時連結醫院紓緩治療病房、社區老人評估外展隊、醫務社工和各持份者等,集合力量改善香港安老院舍的長者晚期服務質素。我們亦為每名長者展開預設照顧計劃的對話和增加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並為家屬們提供哀傷關懷及長者離世後支援工作。」
就過往三年的資料顯示,252位服務長者當中,平均年齡為82歲,平均入住日數乃105日,其中61.4%長者沒有計劃輪候社區/安老院舍服務,但醫院要求出院,故申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服務,以提供及時並全面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讓經濟有困難的長者及家屬能同走人生最後一里路。至於晚期病患類別方面,當中晚期長者患有消化道/胃腸道癌佔34.%、呼吸道癌佔19.3%、泌尿生殖系統癌左佔10.1%。
何婉慧院長分享︰「晚期長者身體急劇衰退,又要面對陌生的新環境,可想而知對長者和家屬照顧者都十分徬徨,但我們肯定生命並視死亡為一個正常的過程,並引入全球12個國家或地區都已經推行的『靈安護理』(Namaste CareTM)模式,將安靜舒適、多元感官刺激及觸感按摩(Loving-touch approach)等元素融入生活中,以緩解長者症狀,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我們亦會根據長者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服務中尊重長者的自主性和選擇權,實踐使長者得尊榮的目標,並在靈安晚期護理的挑戰中繼續尋求他們個人和靈性發展的機會,幫助長者和家人應對疾病和喪親之痛。」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邀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研究,由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明德教授周燕雯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通過量化和質性評估,訪問長者、家屬及工作人員,了解中心服務對長者晚期生活及照顧者的影響。周教授指出:「在定量研究快中發現儘管接受靈安服務的長者於生命的最後階段,但在接受服務後的3個月及6個月內,其身體、情感和實務困擾並未增加,特別是對於在6個月內去世的一群,使用服務者的身體狀況保持良好,而比較組則惡化。此外,使用服務的家屬在3個月後的抑鬱和焦慮水平顯著降低,並在第6個月進一步減少。照顧者壓力亦有減少。在定性研究中,家屬分享「食物」和「人」是護理優劣的決定因素。」
足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