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首頁 arrow-path 最新消息 arrow-path 媒體報道 arrow-path [經濟日報]長者與青年跨代劇場演出 以味道印記演繹生死態度 arrow-back返回
[經濟日報]長者與青年跨代劇場演出 以味道印記演繹生死態度
27/01/2025
經濟日報_生命公因數

近年長者與年輕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均受到關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早前推行「生死有匙」計劃,結合科技、媒體、園藝及創意藝術治療的跨代共融,旨在回應長者抑鬱及青少年自殺傾向問題。

「生死有匙」計劃由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4支持,顧名思義以生死為主題,第一篇章集中「言好生」,藉智能水耕種植箱、跨代生死教育工作坊、本地社區導賞團、陶藝工作坊、表達藝術工作坊及演藝工作坊等,幫助參加者找到抗逆的正向方程式,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第二篇章「迎好死」,將會凝聚跨代智慧和韌性,幫助參加者正視死亡,將經驗轉化為持續的抗逆力量。

面對生命的美好

在第一篇章的「言好生」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的晚期長者和青少年共同組成「生死有匙」劇團,他們過去3個月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和年青人一起體驗「面對生命的美好」,本月初於大埔藝術中心黑盒劇場首度公演劇目《生命公因數》。是次演出集合了18位長輩和青少年參與,他們演繹時光流轉中的溫暖與感動。

「如果我的腳沒有跌傷,就不用入住老人院了。」長者黃Auntie演繹一位女兒要安排媽媽入住老人院的掙扎。今天在香港的老人院仍然有良莠不齊的情況,有參加者就分享她爸爸曾經入住一間質素惡劣的老人院,只提供少量膳食和丟在地下的雞翼仍給長者進食。縱然黃Auntie不是擁有同樣的故事,但她也明白由恐懼入住老人院到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可以發揮很多新的嘗試,如插花、戲劇等而感到興奮。

黃Auntie︰「我很喜歡試新事物,今天可以演出當然高興。」女兒更笑說她早一天已試戴耳環,因為要預備上台演出。而另一位長輩的家屬Rebecca分享︰「看到媽媽年紀這麼大仍然作出不同嘗試,實在為她高興。」

以藝術表達關愛

還沒20歲的觀眾琪琪,自言曾經看到臥床的長者,已經懼怕死亡。「但今次看到一班超過90歲的長輩都可以那麼精伶,感到釋放。」然後生死有匙劇團將她的心情化成劇作,送給她一份禮物,擁抱生命的盼望。

在演出尾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院長Vennus,以表達藝術的方式讓大家製作一款餸菜,於新年期間送給社區或安老院的長者。不同參加者也發揮他們的心思和愛意,藉「樣樣都有」、「六福臨門」、「Happy Meal」表達對長者的關愛。

當天同場亦舉行了「⽣死有匙」項目啟動禮,向公眾傳達⽣之美、死無憾的信念。計劃負責人Andrew表示︰「啟動禮那張傳統的飯檯和保溫的餸罩,代表長輩年輕的時代,很多時為大家烹調美味的餸菜,又或者為了家人溫飽而努力工作,今天餸罩下面是在廣蔭頤養院駐院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長輩和一班年青人創作的菜式,代表一班長輩晚年的時候,可以為自己的人生作出的回顧。」


報道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