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督徒遇上因年老或病患而生命快將走到盡頭的晚晴人士,總想為他們送上關懷,給予靈性安慰和支持,幫助對方走出低谷。靈性關顧的確是安寧護理中的重要部份,然而,基督徒有時過份強調傳福音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未能回應晚晴人士的真正需要、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更隨時失見證。今期專題,本報走訪幾位基督徒社工、院牧,一眾受訪者不約而同指出,靈性關顧不止於信仰,有受訪者更形容是關乎「天、人、物、我」的連結。而教會、信徒陪伴晚晴人士走最後一里路,應幫助對方肯定人生價值,重拾尊嚴。
與神與他者關係割裂 致心靈崩塌
……呂海英傳道指人人都有靈性,而人與上帝屬縱向關係,人與自己、他人、大自然則屬橫向關係;正正因為人在這些關係上出現問題、割裂,以致心靈「崩塌」。「在信仰層面,我們祈禱、靈修只是向上,但缺乏橫向關係。靈性關顧就是將橫切面擴大,讓他們(晚晴人士)夠力做自己。」
安老院舍內同樣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單從福音角度談靈性關顧,難以觸及每個晚晴人士的靈性需要。而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便形容,靈性關顧其實關乎晚晴人士的尊嚴。「我們要尊榮每個人內心的靈。可能他是信佛,又或是無神論者,但他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不同文化因素影響其行事為人、態度。我們要尊重他此時此刻所面對的環境、狀態、是一個怎樣的人,要重視每個人都有靈裡的內在動力,而這是獨特的,人人不同。」她歸納靈性關顧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晚晴人士帶著信心、盼望、愛和平安,走最後一里路。希望人到生命的盡頭,能安然等候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