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首頁 arrow-path 最新消息 arrow-path 媒體報道 arrow-path [時代論壇]我可以一路好「走」嗎? arrow-back返回
[時代論壇]我可以一路好「走」嗎?
22/04/2025

政府去年11月就討論多年的「預設醫療指示」立法,讓晚晴人士可真正做到醫療自決,免卻無效治療的痛苦。不過,晚晴人生不僅是彌留一刻,當生命步入倒數階段,還要為個人財務、起居飲食、人際關係、未了心願等作大大小小的決定和安排。倘若晚晴人士失去行為和自主能力,要麼就得將種種決定和安排假手於人,但不能確保對方會否按其意願來執行;要麼,只能根據現行社會政策和制度,靠公共資源度過餘生。社福界希望政府能推動社區訂立「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ACP),以白紙黑字方式記錄晚晴人士自決的生活照顧、財務及後事安排,讓人有尊嚴地好好走畢人生最後一里路。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下稱廣蔭)院長何婉慧亦指出,假如一個人中風癱瘓或突然步入晚期病患狀態,而未能處理自己的生命時,家人親友需要即時作出幫忙,會感到很大負擔,「因為他(們)要決定『我』的生命要如何延續,但又不知道『我』的決定(意願)時,便會感到很沉重。」她又形容,ACP不單是預設照顧計劃,「我們更強調『我是誰』、『我希望如何被照顧』、『我的願望』、『後事如何安排』、『如何離世』都包括在內。」

關乎個人尊嚴 ACP不限於醫療意向

何婉慧續指,倘若每個人都預備好自己的ACP,別人就能按自己預備好的計劃來照顧自己。「即使我已無法說話或動彈不能,但別人都會清楚(譬如)我希望每天刷牙洗頭、整理儀容等基本生活要求,在我甚麼都不能作的時候,仍然有人幫助我、照顧我。」這些事情看似瑣碎,但她認為這是關乎人的尊嚴,「你可以幫助我成為『一個人』,雖然我的認知能力已經很弱、身體狀況很差。當我需要你照顧時,為何不能把我當作『一個人』般看待,讓我可以活得有質素?」
何婉慧補充,ACP毋須太公式化,也不一定要跟從廣蔭那一套,「這些可在日常與家人朋友傾談時分享,用心的人會記得你的需要。當然,能記下便最理想,放在家中當眼處,家人朋友可容易找到,知道你的意願。」然而,對於生死議題仍然忌諱的華人,要討論晚晴規劃似乎並不容易。梁梓敦認為,教會在這方面有角色可扮演,例如鼓勵討論。

在ACP裡,只有「平安三寶」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至於ACP中有關晚晴人士的其他意願如何執行,便視乎家屬或相關負責人對ACP訂立者的認識與尊重。何婉慧分享其院舍個案,指她的同事為一位患末期癌症、滿身疼痛的長者訂立ACP。該長者年輕時曾離婚,與第一任妻子關係惡劣,子女亦離棄他。其後他向廣蔭職員表示,欲向前妻及子女道歉。此外,廣蔭又為該長者尋回一名失聯多年的朋友,並經該友人聯繫到其他朋友,安排見最後一面。

該長者早年信主,並交代了後事的安排、挑選的詩歌。直至他離世,廣蔭職員聯絡其子女。由於葬禮主權在於家屬,即使已轉達了長者對喪禮的想法,惟其子女不願跟從、「唔搞」,只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出殯程序。結果,出殯當日只有一部靈車在醫院後巷,在佈滿水滴的冷氣槽下,牧師、傳道、其子女、何婉慧與同事,簡單祈禱唱詩便送別了那位長者。何婉慧嘆喟:「走得好無尊嚴。」

足本內容